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

聯合報副刊/胡思亂想

。此作在此處僅作發表之用


        在闃靜的夜晚,只有零星寥落的筆尖摩擦紙張,所拖曳而出的沙沙聲,整個教室彷彿陷在時間的凹槽裡。我的思緒飄得愈來愈高,愈來愈遠,沉浸在失去意義的邏輯裡。


        在得獎的幾周後,還是會保持雀躍的心情,不斷反覆啃嚼評審們的評語,耽溺在甜膩的想像之中,時而漂浮時而沉淪。無論建議的或讚美的言語,都是一種莫大鼓舞的力量,將我從裡到外都掏洗一番。我想,一篇文章、一段話語的重量,除了其本身內容外,它身在何處也是決定性的關鍵,字與句雖然只是超過現實思想的具現化,能夠影響的範圍卻遍布任何能夠想像的地方。愈是深入探究,就愈發對拿捏文字的力度猶疑不定,若是小說的話,尚可用層層疊疊的謊言交替著實話,只要讓讀者享受情節或想要傳達的理念就好,反而是像隨筆一樣的文章,不論用於交際或表達理念,都讓人覺得既害羞又困擾。


        因此,與其讓自己身陷在這樣的處境之中,讓自己的思想自由一些或許更好。不去想些沉重而端莊的思想,順著意識逆流順流,將除了那一瞬間的記憶全都忘記,用一切的感官及知覺去體查周圍的脈動及改變,因為概念的是非對錯,總是瞬息萬變。在很小很小的時候,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好像是網路購物平台的廣告,裡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:「我喜歡的,就是名牌」。當時候,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,我那不成熟的思維,受限於名詞的意思。後來很久之後,有一天這麼回想了起來,便覺得這句話的深意雖然單純卻很有意義。當看見影評或書評將某部電影、某本書捧得很高,自己卻無法感覺到它的命題時,可聊以安慰,畢竟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,即使有所謂經典,也並非部部、本本都適合每個人。我身邊有不少人,總是侷限在「因為很有藝術素養的人很喜歡這些東西,為了表現出我也有同樣素養,而去喜歡」的情況中。就我看來,這全然不必要。只要了解自己為什麼喜歡(其實不去了解也罷),它就對自己有所意義。


        但,在這方面更讓我感到困擾的卻是: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的不理解,會讓我退卻。我想,人生一輩子,大概也很難對什麼事情理解得很透徹,總是一團又一團的未知及迷茫堵塞著路。即使喜歡,也不一定理解。這樣的感覺讓我既不適應又痛苦。儘管告知自己,理由、原因或不明白它到底為何物,喜歡一本書、一個畫作或藝術作品的感覺也不能夠被隱藏,卻仍然難以做到。可以的話,真希望有天人們交流藝術心得的方法,能夠像另一種創作一樣,明白不明白,透析不透析是研究的事情,而無關欣賞,因為閱讀的本質,近似於再創造。寫到這裡,不禁讓我想起某幾篇柯裕棻老師的散文作,對於裡頭描述的閱讀經驗曾經讓我感動到流淚。


        仔細回想自己所喜歡的書或者電影,在接觸的當下其實也不明白自己為何喜歡。倒是在分析之間的關聯性時,會發現彼此之間既有完全矛盾的地方,也有根本一致的思想存在。不論如何,都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在緊緊牽連。去揣測自己的思考邏輯,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雖然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在控制自己,但就我自己的情況而言,卻是我被思考牽著鼻子走,彷彿我身邊的安排擺置,都是由於我的想像而開始成形。


        我只希望自己不要去勉強自己或別人。高三生活的沉悶讓人不自覺的在現實與非現實的界線徘徊,當周邊的一切變得單純,單純得只要考試和讀書時,自己的存在才會慢慢浮現,驚愕發現自己如何平庸。但是那樣也不會有錯,就我看來,沒有甚麼事情罪不可赦,人間情理也並非一定要誓死恪遵,只是,拿捏分寸的困難讓人退卻。如果能夠只喜歡自己喜歡的,並且深深相信,我覺得都不能夠有被消遣、嘲笑的可能。夜晚的清風混雜著城市中特有的味道,吹過我身旁的日式木窗。我回神到自己眼前的筆紙,繼續朝茫然的未來緩緩前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